
無四相 定慧等持
佛經上說,人一天當中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,也就有了八億四千萬個生滅。人的一生,就是眾多的念頭生滅所積累而成,所以稱為「眾生」。一切的念頭、事相,如浪花般,起了又滅、滅了又起,看不見、摸不著,如同夢境一般,所以古人說「人生如夢」。
將夢當真,便產生了執著;鏡花水月,都變得真切。終此一生,做著成名的夢、發財的夢,吃喝玩樂、功名利祿,將自己的念頭當真,於是喜怒哀樂、愛恨瞋恚、愁憂苦惱,身心不得自在。當一口氣不來,全又化為灰燼,塵歸塵、土歸土。
知此真相亦不須消極悲觀,了悟此生滅身中,有一不生滅心,在來去塵境中,有一湛然不動之性,此即人人本具之菩提心,不假外求,亦即《金剛經》所云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這個「無住心」,就是菩提心。
無住,並不是什麼都不要。「住」是指攀緣、想念、執著。想到過去,這念心就住於過去;想到未來,這念心就住於未來。於六塵境界中,住塵而生心,於人我是非中,分別而計度,稱為妄心。有所住著,就有生滅,生滅即是夢幻泡影。而無住心,就是心無所住,這念心不攀緣、不執著,如如不動,此即是定。所謂「青山本不動,白雲任去來」,任是萬境生生滅滅、紛紛擾擾,任是念頭來來去去、起起落落,始終保持能知的這一念心,不起分別,不隨境轉,清楚明白,這便是慧。定慧不二這念心,即是「無住生心」。
《楞嚴經》云:「淨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,卻來觀世間,猶如夢中事。」無住即是智慧,般若性空;生心即是慈悲,廣作佛事。菩薩悲智雙運,不住空有,依之起修,無住而生心。釋迦牟尼佛過去曾為忍辱仙人,被歌利王支解身體,仍未動一念瞋恨,甚而發願成道之後,第一個度他。這是因為心無所住,沒有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──無我相,所以沒有受害的人;無人相,所以沒有害我的人;無眾生相,所以沒有種種差別之相;無壽者相,所以沒有執著不捨之相。怨親平等,無所住著。
佛經上說,人一天當中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,也就有了八億四千萬個生滅。
探索更多來自 多 1 個站長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