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

http://www.h540305.idv.tw

吾輩雖未徹悟,亦不妨礙依著此理,在生活中起觀照,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於一切法不取不捨,即是見性成佛道。」這便是無所住心。又云:「世人若修道,一切盡不妨,常自見己過,與道即相當。」能不取不捨,則不被外境所羈絆,無所妨礙。

  凡夫無始劫來習氣使然,妄執身心二相為實有,產生我、法二執,造諸過愆,遇緣則發,故入手處即是覺察、覺照、反省檢討,「常自見己過」──所有的因果宛轉歸咎於自己。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裡說得更清楚:「於得失無著,憂喜不能動」、「恭敬不生喜,輕慢無瞋恚」、「不說他人過,亦不稱己德」、「成就諸功德,虛己常謙下」、「不念他人惡,常思其善事」……簡而言之,在每個當下能夠「內心謙下,外行於禮」,就是「無住生心」。面對一切人、事、物,都能「無所住」──不生分別、不起執著,也就沒有喜歡、討厭、想要、排斥……,而「生其心」──自然而然地能以清明無染的智慧心,為所當為、言所當言。正如《中庸》所言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」常行中道,即是無住生心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世間一切真假虛實、擾攘紛紜,不過是一場又一場熱熱鬧鬧的夢,知是夢中事,便不會分別計較、患得患失,即所謂「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」。

  徹悟了「無住心」是吾人安身立命之處,方能真正地從煩惱、執著中,永遠解脫。乃至在每個當下,以無住之清淨心,清明地應對進退,在自利利他當中,心始終寂然不動,「宴坐水月道場,大作夢中佛事」,如此智慧自然通達無礙,心量廣大慈悲,能夠創造緣起、運用緣起、不住緣起,真正做一個「不作夢的人」。


探索更多來自 多 1 個站長 的內容
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

這裡是 [ 多 1 個站長,資訊.音樂人同學會 ],「您好,喜歡這篇文章嗎?有沒有問題或想法想要分享?留言讓小編知道!或者,您也可以像一位探險家一樣,穿過這個網站,發現更多有趣的文章和深入的內容,小編期待著與您一起展開這場冒險!」,如果小編的作品有幫助到您,歡迎支持讓網站永續經營,您的支持是小編能夠持續提供優質內容和服務的重要動力 ! ( 請透過站內商品 [ Logo 或安全連結 ] 購買站內 ( 推薦優良 ) 商品🙏!)

探索更多來自 多 1 個站長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